一个程序员的婚后生活

老婆在外地出差,晚上微信跟我抱怨,自己想看书,而室友想看电视。电视一开,书便没法看了。

“跟别人合住真是不爽!”老婆说。

“这真是个好问题!”我想。

安静的人和吵闹的人合住,安静的人吃亏;干净的人和脏乱的人合住,干净的人吃亏;勤劳的人和懒惰的人合住,勤劳的人吃亏。似乎,这些特征总是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占便宜,另一类吃亏。我总结了一下,所有占便宜的特征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具有侵犯性。

我感觉找到了安慰老婆的好办法,就是上面的“侵犯说”。正要微信回复,却又犹豫了。果真如此吗?

安静的人和吵闹的人合住,如果结果是吵闹的,那么没错,吵闹的人侵犯了安静的人享受安静的权利。但是,如果结果是安静的,不正是安静的人侵犯了吵闹的人的权利吗?所谓侵犯性,其实是相互的啊!

我把已经输入了一半的回复删掉了。

相互的,相互的……可是,等等,人是有社会性的,所以问题应该放在社会背景下讨论啊!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,安静与吵闹,干净与脏乱,勤劳与懒惰,孰优孰劣,结论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?这怎么还会有疑问呢?至于会不会有别的奇葩的社会,提倡吵闹、脏乱、懒惰,那是另一件事,并不是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。至少眼下,毫无疑问,安静就是比吵闹好!

可是,不行,我还是不满足于这种暂时的、局部的、有条件的结论。安静之于吵闹,干净之于脏乱,勤劳之于懒惰,决不可能仅仅是社会背景,或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选择。一定有什么更本质的属性我没有想到。但是,那是什么呢?

我想到了,是“熵”!

熵,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,也是系统呈现某种宏观状态的难易程度。一个孤立系统,熵只会自发地增加,而不是减少,这就是著名的“熵增原理”。由低熵状态进入高熵状态容易,反之则难。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那么,安静与吵闹,哪个是低熵状态呢?当然是安静。安静,是需要依靠外部的秩序和内部的自律共同作用,消耗大量能量才能达到的低熵状态;而吵闹,则是人群自发形成的无序状态。一个安静的人群,当外部维持秩序的力量消失,内部自律的神经放松,自然也会进入吵闹状态。因此,安静与吵闹,并不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,也不只是大多数人的选择,而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。安静,是一种更难得、更有序的低熵状态!

我感觉自己发现了宇宙真理。一定要跟老婆好好说说我的发现!

这时,微信响了。我打开一看,老婆说:

“亲爱的,我睡了。晚安!”